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焦点 » 正文

金灿荣:美国处处提防中国,反倒证明中国发展不错

12023-09-25 14:12:29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关系急转直下,这种大国博弈的背后,都是国家利益的竞争。美国不仅在经济上制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在科技上封锁中国,而且还在一切国际外交场合抹黑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1.中美竞争,全面且深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曾公开表示:美国处处提防中国,反倒证明中国发展不

标签: sdf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关系急转直下,这种大国博弈的背后,都是国家利益的竞争。美国不仅在经济上制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在科技上封锁中国,而且还在一切国际外交场合抹黑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1.中美竞争,全面且深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曾公开表示:美国处处提防中国,反倒证明中国发展不错。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准确。中国的发展影响到了美国的利益,而美国又打不倒中国,因此才会出现忌惮中国的情况。

那么,中国的发展到底如何影响了美国的利益?中美关系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如何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崛起,一举取代了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在那之后,为了保住自己霸主的地位,美国对紧随其后的国家从未手软。

其一,日本由于获得了美国在军工领域的项目支持,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强国,而美国为了防止日本威胁自己的地位,用广岛协议成功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遏制住;

其二,美苏争霸时期,为了取得冷战胜利,美国利用经济制裁、政治欺诈等方式,从内部和外部共同下手,使得苏联解体。

总之,美国一贯对实力紧随其后的国家采取高压政策,破坏其发展势头,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然而,美国的惯用手段却在中国身上失效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美国所没有料想到的。

中国的这四十年建设,就跟开了挂一样。当美国发现中国对自己的地位有所威胁的时候,中美竞争已经进入到全面而深刻的阶段了。

首先,经济领域。据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电力生产市场评估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发电产量为47130.19亿千瓦小时,成功超越美国;

据商务部驻洛杉矶商务室援引环境研究机构--地球政策研究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跃升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消费国。此外,中国2020年GDP已经超过了美国的7成。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背后,说明了中美在经济方面实力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加之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强劲、势头良好,改革和政策协调推进,使得人民币本身的价值急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大踏步前行的同时,全球多国开始去美元化进程,一升一降之间,美元霸权的根基正在受到严重冲击。

而美国的强大基础就是美元霸权,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让美元的国际地位开始动摇,中美经济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其次,军事领域。强大的美军是美国霸权的第二大支柱。当今世界,在军事上能够对美军形成挑战的国家屈指可数,除了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核能力之外,恐怕也只有中国的军力能够与美军在局部抗衡了。

中国虽然一直秉持着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能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目前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确实得到了巨大提升,包括隐身战机、航空母舰、核潜艇在内的新兴高科技武器陆续入役,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了更强大的保障。

而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封锁政策,也随着中国军事武器和作战指挥体系现代化改革而逐步失去作用。

虽然中美在军事领域并没有进行军备竞赛,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与美国的全球称霸目标不同,但至少美国想要凭借军事能力打压遏制中国崛起,是不可能的事了。

再次,高科技领域。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科研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5-2018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14169.9亿元增长到19677.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此外,2020年,中国科研经费更是达到了空前的24426亿元。

持续增长的科研经费,带动了中国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研发与生产能力。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

2020年全球专利的申请量27.59万件,其中中国以68720件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也超越了美国。

此外,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科研水平也达到了世界前列。

众所周知,美国霸权的第三根支柱就是其先进的科技水平。科技成果为美国带来了新的价值,而美国政府利用这种价值为美国借债创造了条件。因此,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快速追赶,让美国十分不安。

最后,国际影响力。由于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实力不断提升,加之中国推行的和平、平等的外交原则,让世界各国都愿意同中国合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开始提升。

尽管美国到处拉拢盟友企图建立一个国际反华联盟,但是我们看到,包括德国、法国等在内的美国盟友都不愿意公开表示站队,为美国的错误战略埋单。

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的英国,也对中国发出了合作的信号,其首相约翰逊不仅邀请中国参加今年下半年在英国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而且其财政大臣也公开表示,英国脱欧后,失去欧洲市场,必须要抓住中国市场。因此,美国的盟友体系也面临着严重冲击。

由此可见,中国的发展确实给美国霸权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中国与美国的竞争不仅局限于商品、贸易等领域,源于两国实力和庞大体量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和美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方面,已经开始了更加深刻和激烈的博弈。

美国坚持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道路,中国则全面支持全球化、坚定捍卫世界多极化。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提防,正是源于中国的发展壮大,影响到了美国的核心利益了。

然而,美国对中国的提防主要体现在:

首先,美国对国内现有经济格局进行了努力调整。

一方面,从原先的盲目扩张,变成了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G7峰会上,拜登倡议西方国家加强基础设施投资,这明显是针对中国的;

另一方面,利用优惠政策努力吸引外流的那些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解决实业短缺问题,重新给工业化注入活力。

其次,在军事方面,美国不仅把约7成的先进武器和人员部署在亚太周边地区,而且在美俄《中导条约》失效后,美国用极短的时间,恢复了自己的中程弹道导弹能力,更令人担心的是,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和俄罗斯,主动开始更新陆基核武器,倡导核武小型化,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最后,在国际方面,美国不断抹黑和污蔑中国,目的就是延缓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速度,给自己恢复实力创造更长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虽然美国如此疯狂打压中国,但是,中国并没有受到美国太大的干扰,战略定力十足。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强大,中美关系未来将会走向何方呢?

2.从激烈走向平缓,未来的中美关系前景光明

对于网络热评的中美关系未来走向问题,金灿荣教授曾经专门点评,即中美全面脱钩;局部军事冲突。其实,这两种结局均不成立。

其一,由于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密切且频繁、两国内部力量不允许中美两国全面脱钩以及两国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需求等原因,中美两国没有全面脱钩的基础。

其二,由于中美双方都是拥核国家、两国又没有交战足够动因,加之为防止误判中美双方已经建立起多种协调、沟通渠道和机制,所以中美局部冲突的可能性也不大。

实际上,未来一段时期,中美将会进入到激烈的博弈阶段。双方关系将会变为“以竞争为主,以合作为辅”。这是由于双方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调和所造成的。

中美不仅战略目标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在行事作风上必然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加之,一旦中国的综合国力全面超过美国,美国就会选择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同中国进行学习与交流,共建新型大国关系。因此,中美关系短期看,交锋将会进一步激烈,但是长期看,前景是美好的。

3.中国的发展,加速国际格局调整

如今,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了少数几个掌握工业化能力,并成功探索出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接下来,中国的发展将会仅仅依靠着两个关键时期展开。

其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国家间力量平衡,世界政治格局开始进入到动荡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成为了最大的自变量。

中国的一举一动对世界格局变化将会起到重大作用。如果中国能够顺利推进改革,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力,尤其是掌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话,将会对国际秩序和规则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极大缩短国际格局变革的时期,减少变革过程对世界各国的负面冲击。

其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中国的发展不仅对推动世界变革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中国也从世界变革中获得了新的机遇,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的动力。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走向深度开放与融合阶段,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地位将会进一步前置,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变;

另一方面,中国也将从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避免包括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有序。

总之,美国处处提防中国,不仅能够证明中国发展不错,而且能够促进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过去,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未来,中国将把握住两个关键时期,用高度的战略自信、坚定的发展信念、务实的行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美国越怕什么,我们就越要发展什么,在历史的大潮面前,中国的崛起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本站网管,谢谢。

编辑推荐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