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相传雨燕一生在在死亡时落地,那它们是如何繁衍后代的?
雨燕又被称为“无脚鸟”,当然它并不是真的没有脚,它的俗称一方面来自于我们不会落地,一方面来自于它们的“属名”Apus(雨燕属),而Apus在希腊语中就是“没有脚的鸟”的意思。
那么,雨燕真的只有在死亡时才落地吗?既然如此,雨燕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落地成盒”的雨燕。
飞行高手-雨燕
雨燕并不是燕子的一种,因为我们常说的燕子是指燕科下的鸟类,而雨燕是雨燕目雨燕科下的鸟类,曾经被人们追捧的“燕窝”其实就是雨燕科下部分鸟类的巢(主要是金丝燕属下的鸟类)。
在雨燕科下一共有18个属84种不同的鸟类,不过我们狭义上说的雨燕是泛指雨燕属下的鸟类,一共有22种,在我国比较常见有两种:白腰雨燕和普通楼燕。
腰间有一圈明显白色羽毛的白腰雨燕
与我们常见的样子不同,雨燕的主要栖息地并不在村庄,而是在森林、平原、海岸、城镇附近,甚至是荒漠地带。不过,它们的习性大致与燕子相似,比如它们都喜欢集体活动、喜欢在空中捕食飞行的各类昆虫以及有着迁徙的习性。
雨燕比燕子要更加适合飞行,因为它们的翅膀比较长且尖,身体的肌肉更加的结实,这让雨燕成为了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非俯冲),目前已知的飞的最快的雨燕是针尾雨燕,它的最快速度达到了352.5公里每小时。
除了飞行速度外,雨燕的迁徙路径也比普通的燕子要长很多,科学家们给北京雨燕(普通楼燕的亚种之一)安装了一个定位装置,发现在越冬时,北京雨燕会从北京一直飞到南非去越冬,整个飞行距离的单程达到了1.6万公里。
这个迁徙距离在候鸟中排名第二,第一名是北极燕鸥,它们会花费3个月的时间从北极飞到南极洲附近,单程距离达到了1.9万公里。
虽然雨燕的迁徙距离仅次于北极燕鸥,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北极燕鸥迁徙花费的时间几乎是雨燕的两倍,但路程只多了3000公里,这是因为雨燕不仅飞行速度更快,它们在迁徙的路上还极少休息,而且从不落地。
不过,雨燕从不落地,它是如何休息的呢?它们为何不会落地呢?繁殖期的雨燕又该如何繁殖呢?我们接着来聊这几个问题。
雨燕为何不会落地?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一点,雨燕的不落地是不落到地面上,这不代表它们不会停在其他的地方。
其次,雨燕其实也是需要休息的,它们休息的地点通常是在岩壁、屋檐、烟囱等与地面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而且通常也是短暂的休息,因为它们有在飞行时休息的方法,这个方面就是半脑睡眠。
半脑睡眠学名单半球慢波睡眠(uniheimisphericslow-wave sleep,USWS),简单的说就是在睡眠时总有一半大脑是清醒的。关于半脑睡眠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发现了海豚在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到了20世纪末,科学家才弄懂这种睡眠形态的真正含义,这是一些物种为了生存进化出的一种睡眠机制,虽然没有全脑睡眠好,但这是生存所需,比如海豚需要定时换气,一旦睡着了,很容易窒息,所以它就很需要这种睡眠机制。
雨燕也是一样的,半脑睡眠既是它们的生存需求,也是它们可以休息的主要方法。那么,为何雨燕不停下来休息呢?这就与它们的身体构造有很大的关系了。
雨燕之所以到死才落地是因为它们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脚太鸡肋了,雨燕的脚比起同体型的其他鸟类来要短且细,这使得脚的支撑性就会很差,同时脚部的骨骼比较细,关节也比较脆弱,这使得它们很难像其他鸟那样可以借助脚的蹬力让自己腾空,这样单靠翅膀挥动,由于离地面太近,是无法飞起来的。
除此之外,雨燕的爪子是自然弯曲的,它不像其他的鸟类爪子那样可以平整的伸展,这也是不利于落在地面上的原因。
同时雨燕特殊的爪趾结构也不利于它们抓握树干,这导致了它们甚至无法像其他鸟那样在树枝上休息,不过,凡事有利有弊,雨燕的这种爪趾结构却有利于它们抓握在垂直于地面的墙壁、烟囱等锋利中,尖锐的爪子能牢牢的固定住身体,而且收紧爪趾这个其他鸟类需要用肌肉去控制的动作却是雨燕的正常动作,所以它们抓握毫不费力,这使得它们能不靠树、地面就能休息。
雨燕不落地是如何繁殖的?
鸟类的繁殖通常需要一个固定住身体的地点,比如母鸡会半蹲在地面上,多数的鸟会停留在树枝上等。雨燕虽然也能在墙壁等地方停留,但是如果一只停留,另一只飞到它身上的话,它的脚就无法支撑住两只雨燕的重量了,因此,雨燕的繁殖需要另寻它法。
首先是筑巢。想要繁殖就得有个“家”,雨燕的家通常局限于天然的岩石缝隙或者岩洞中,因为这些地方其实就是天然的巢,雨燕只需要在洞或者缝隙中铺上一些软草就能够繁殖了。
其次就是交配了,由于雨燕无法停留在一些相对固定的地方进行繁殖,所以它们的交配也是在空中完成的,在繁殖期,雨燕一旦选好了繁殖对象,最先表演的是雌性,雌鸟会先垂直的向上飞,达到一定高度后,它们会滑翔,而滑翔时,雌鸟通常是在平行于地面的高空做匀速飞行。
此时,雄鸟就会飞到雌鸟的上方,与其达到相同的速度,这样两只鸟就完成了相对静止的动作,就可以繁殖了。
责任编辑: